双枪快充对于腾势 D9 来说,即便充电桩的功率上限达不到车辆的上限,但是两把枪同时插入进行补能,无疑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在效果上更为明显。
凡事都有两面性,腾势 D9 EV 的双枪充电亦是如此。
166 kW 在大部分的具备 120 kW、750 V 条件的第三方桩上都能跑到,前提是你得有两个桩。除去单桩单枪之外,为了不被分流,在双枪桩上我们还需要找两个桩进行补能(参考下图中车辆停放的位置)。如果该充电站点的空闲率比较大就还好说,要是本来就紧张,就还挺不好意思的。
除去占位因素,部分充电软件、小程序是不支持同时进行多个订单的。经过我们的查询,小桔充电、加电 App 不可同时进行多个订单,星星充电、特来电最多同时进行 3 个订单,国家电网的 e 充电则无数量上的限制。所以高功率不挑桩,但是手机会挑桩。好在绝大部分的主流充电品牌都支持多个订单。
要真遇到了只有一部手机,方法也不是没有,同时用两个软件扫码充电,也能解决这个问题。
商用车下放,技术并不难双枪最早出现在营运属性的纯电动大巴上,8 m 以上纯电大巴的动力电池充电电流基本上都支持 250 A 以上,但是面对动辄 200 kWh、300 kWh 的大巴,单枪直流充电电流最大支持 250 A 已经无法满足单日的里程需求了,所以双枪充电孕育而生,成为了纯电动大巴缩短充电时间的首选。对于 103 kWh 的腾势 D9 EV 来说也能有明显的实际意义。
EV 版腾势 D9 整个车身与 DM-i 最大的变化在于车头的中网样式。DM-i 的中网更加复杂,一颗颗单独的镀铬装饰像钢制表带一样彰显气势,而 EV 纯电版一下子就简洁许多了。其前脸是封闭式设计,共计 12 根直瀑式的竖状饰条就是整个前脸的全部装饰了。相较 DM-i 略少一丝气势,但是简洁的线条更加符合 EV 纯电的定位。
车身侧面标配了双电动门,值得注意的是 EV 版在进行双枪充电的过程中,后排的两个电动门均无法打开。所以在充电前,后排乘客有下车需求的话要提前下车并带好随身物品。因为当车辆开始双枪充电,你再想拿取后排的物品是比较困难的。
此外腾势 D9 EV 版的轮胎品牌也和 DM-i 一样,有米其林 e·PRIMACY 和马牌 PremiumContact C 两种可提供。米其林 e·PRIMACY 更注重节能,平均滚阻比同类型轮胎低 2 kg/t,同时也能够兼顾一定的抓地力性能,即便腾势 D9 在全力加速时也不会出现打滑 ESP 介入的现象。后者马牌 PremiumContact C 则更注重性能和操控表现。
无论 EV 还是 DM-i 都是 235 /60 R18 的规格,宽厚的胎壁也是保证舒适性的一大关键要素。顶配车型上还会配备自修复功能,路上即便扎钉了,只要不太大,拔出来依旧可以正常行驶,这点还是非常便捷省心的。
EV 版的尾部几乎没有改动,除了尾标上有一个 EV 字样以外没有更多的变化了。保持着方正的设计,外加后尾翼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尾部的气流来减少阻力。
OTA:辅助驾驶是重点在这次的展示过程中,腾势还展示了下一版的 OTA 更新,将会新增 14 项内容、优化 23 项体验。这次 OTA 的主要亮点集中在辅助驾驶、APA 自动泊车以及 Link 智能交互上。
辅助驾驶方面增加智能领航(ICC)功能、紧急车道偏离辅助(ELKA)功能、交互式变道辅助(ILCA)功能(拨杆变道)、车道偏离辅助(LCD/LDW)。其中 LCC 可实现 130 km/h 以内的车道居中控制,ACC 能够实现 150 km/h 以内的自适应巡航控制,此外 60—130 km/h 以内还有大车避让功能。能够满足大部分场景下的巡航控制。
APA 智能泊车方面新增寻找有效车位功能、车位信息存储及选择功能、水平自动泊车、垂直自动泊车、斜方位自动泊车、自动泊出功能、全自动泊车。当车辆在小于 25 km/h 速度范围内,自动搜索车辆周围 0.5—1.5 m 的车位并提供最多 6 个可选车位给驾驶员选择。同样也满足了自动泊车的日常使用需求。
腾势 Link 智能交互上新增前后排主题联动、动态壁纸、K 歌等功能。具体内容并未在本次 EV 版车型上体验到。如果大家点赞互动中对腾势 D9 的辅助驾驶、自动泊车和车机更新的内容非常感兴趣,我们也会针对下一版 OTA 单独做一期节目满足大家。
写在最后腾势 D9 从 DM-i 到 EV 纯电,作为一台对实用、补能需求更大的车型,两个版本都将自己目前最佳的技术拿出来,提供自己的解决方案。
使用体验上来看,大部分的软件、小程序也能够同时进行多个订单。若真是着急补能、着急出发,短时间「借」用一个位置,站在车主角度上来看也是解决燃眉之急的最佳方式。
但是我们往后几年看,800 V 高压平台越来越普及了,充电设施的基建也全面升级了。面对动辄 400 kW+ 的充电功率,双枪的优势则会荡然无存。这个时候又回归了单枪高压、大电流的方式,所以我们也更期待 800 V 高压平台以及大电流超充的普及,这才是真正技术提升所带来的变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