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去年添置了 14 寸 Macbook Pro 之后,很久之前买的 XPS 13 就一直被我接显示器当中 PC 来使用。
为此,我还特地买块垫高的斜面木头,试图"拉近"两个屏幕的高度差。
这么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多一个屏幕来使用(虽然后来也证明了其实很少用),也可以好好地让 XPS 13 长时间挂机来发挥一下余热。
代价是,原本已经不怎么宽的桌面变得更小了。
终于,在艰难地熬过「国军期」之后,搭载 M2 处理器的 Mac mini 终于发布了。
先来开个箱,之所以选择了 Mac mini,主要是觉得长期挂机的话,使用笔记本始终不太现实。何况在拥有 14 寸 Macbook Pro 的前提下,也不需要多一台可以带出门的电脑。
至于为什么是 Mac mini,原因是并不希望给蚊子在我脚底下搞一个暖和的安乐窝。而 win 能放在桌面上的主机……
还是化繁为简,Mac mini 吧!
评测就免了吧?就是一台很小还很快的主机。
虽说 M2 版本的 Mac Mini 是「加量又减价」,但考虑到一众小伙伴表示 Mac 还是会比 Win 起码多用 1~2 年甚至更久,为了在其“生涯末期”不会被我各种嫌弃,配置方面我还是选择了 16GB + 512GB。
参考不少 M1 Mac 的摄影师、剪辑师用户反馈,「乞丐版」对于 PS 单张处理那都是秒开的事,甚至批量图片处理其实也不会说瞬间慢下来。剪辑的话,中度纯剪其实也不会太吃性能,所以于我而言 16GB + 512GB 真的是很够了。
再高配一点点对很多朋友来说,性价比还是尚可的。只是就个人觉得 16GB + 512GB 这个配置已经属于 Mac mini 的“顶配”了。
毕竟 Mac mini 的定位始终还是日常办公,偶尔拉一下有强度的工作,仅此而已。如若需要把强度再拉高,感觉还是 Mac studio 会更加合适。
只要把显示器稍微移开,Mac mini 就能很好地放在一旁,只是之前一直用 USB-C 接的显示器,我还要特地去搞一天细线版的 HDMI 线回来,才能突出 Mac mini 的"mini"感。
由于只是接显示器而不需要大量扩容,Mac mini 的接口是足够我使用的。
美中不足的是,内置读卡器的缺失,让我这半个影像工作者深表遗憾。而且接口都安排在后面,每次接硬盘接外设都要把 ta "拿出来",相对会繁琐一些些。
不过又因为我直接买的是 16GB + 512GB 的「相对高配」版本,加上整机挪用是真的轻松,感觉也没什么必要加拓展坞徒增高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