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售行业6月行业动态报告:疫情影响逐步减弱,端午假期与“618”大促助力Q2季末消费潜力释放

[复制链接]
查看: 12|回复: 0

84

主题

84

帖子

258

积分

中级会员

Rank: 3Rank: 3

积分
258
甄唯萱 发表于 2022-7-4 00:00:0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最新观点:
2022年年初至今(2022.6.30)我们定义的零售指数上涨1.98%,跑赢沪深300(-8.80%)和新零售指数(-13.13%)。当前行业的PE/PS/PB分别处于2010年年初至今的49.70%/87.40%/88.30%百分位点,其中PE处于低估值区间,其主要原因在于多家公司由于盈利降至负值且持续未得到改善,加权平均后影响行业整体PE水平。目前零售行业处于低配状态,未来有待增持。
从政策角度看,促进居民消费升级、培育新消费成为“十四五”时期政策的主题。6月下旬国常会确定政策性、开发性金融工具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的举措,扩大有效投资、促进就业和消费。《北京市数字消费能级提升工作方案》发布,北京市将鼓励直播电商平台创新发展,支持购物、餐饮、便民服务、文娱体育、旅游出行、跨境电商等领域平台企业积极开展直播业务。杭州市6月累计发放2.85亿数字消费券,有效刺激消费需求释放。
从行业层面来看,22年开年前两个月增速水平与疫情前水平相当,3-5月多地的疫情反复对整体消费形成拖累。4月初的清明、6月初的端午娱乐属性偏弱,且周期较短(3天);5月初的五一假期周期达到5天,但受到疫情的持续影响,波及北上两大核心城市,因此整体水平较19年同期恢复略有升高,涨幅并不明显;整体零售消费表现虽不及往年标准,但各地应对措施及政府相关举措均为未来消费持续增长做好铺垫。我们保守预测2022年全年社消同比增速大概范围为4.5%-5.5%。6月“618”电商平台大促如约而至,在平台扶持举措与自身经营压力双重影响下,市场消费信心虽有恢复,但整体表现依旧承压,疫情在供应链(制造、运输等)以及需求环节均带来了不确定性;同时电商综合平台头部聚焦效应减弱,不少商家布局抖音等新兴平台以寻找新的增量。从市场层面来看,结合2021年全年以及2022Q1的业绩表现来看,消费品零售行业较2020年有所提升,正逐渐脱离疫情影响,处于复苏恢复状态,但归母净利、扣非归母净利表现相对承压,公司盈利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增强。2021年零售行业合计实现总营业收入1.07万亿元,同比增速0.61%,与2019年相比,恢复至疫情前88.46%的水平,2022年一季度零售行业合计实现总营业收入0.27万亿元,同比减速9.03%,主要系传统零售行业均以经营线下门店为主业,而疫情期间暂停营业、缩短营业时间,以及客流下滑等因素直接导致销售规模出现萎缩,同时受新零售业态的挤压较大,外部竞争激烈。2021年行业合计实现归母扣非净利为-134.52亿元,同比下跌157.34%,跌幅较大,与2019年的299.25亿元相比,远未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;2022年一季度零售行业的扣非净利为94.66亿元,同比下跌12.15%,与2019年同期的94.64亿元相比,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。
投资建议:维持全渠道配置辑不变,推荐-零售渠道类天虹百货(002419.SZ)、王府井(600859.SH)、永辉超市(601933.SH)、家家悦(603708.SH)、红旗连锁(002697.SZ)、华致酒行(300755.SZ);以及消费品类的上海家化(600315.SH)、珀莱雅(603605.SH)、贝泰妮(300957.SZ)、可靠股份(301009.SZ)、豪悦护理(605009.SH)、稳健医疗(300888.SZ)、百亚股份(003006.SZ)。
【点击查看PDF原文】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Copyright   ©2015-2023  中国最佳CEO  技术支持:腾讯云